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导引 太宗元德皇后御容赴启圣院奉安至和二年 宋 · 无名氏
 押词韵第三部
宝图全盛,端拱信巍巍。
声教暨华夷。
辰髦尽入英雄彀,齐筑太平基

仙舆前指玉霄归。
夹道九鸾飞。
真宫秘殿严崇奉,圣治永无为。
郊祀以太宗参配奏咸淳二年 南宋 · 洪焘
 出处:全宋文卷八○九○、《宋史》卷九九《礼志》二、《续文献通考》卷一○四
物无二本,事无二初,舜之郊喾,商之郊契,周郊后稷,皆所以推原其始也。
礼者,所以别等差,视仪则,远而尊者配于郊,近而亲者配于明堂,明有等也。
臣等谓宜如绍兴故事,奉太宗配,将来明堂遵用先皇帝彝典,以高宗参侑,庶于报本之礼、奉先之孝,为两尽其至。
水龙吟 太宗临渭1136年 宋 · 李纲
 押词韵第三部
古来夷狄难驯,射飞择肉天骄子。
唐家建国,北边雄盛,无如颉利。
万马崩腾,皂旗毡帐,远临清渭。
向郊原驰突,凭陵仓卒,知战守、难为计。

须信君王神武
觇虏营、只从七骑。
长弓大箭,据鞍诘问,单于非义。
戈甲鲜明,旌麾光彩,六军随至。
怅敌情震骇,鱼循鼠伏,请坚盟誓。
赵光义等奏建隆二年 后唐至宋初 · 范质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二、《宋史》卷二四九《范质传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
古帝王开基创业,封建子弟,树立磐维,宗戚既隆,社稷永固。
伏见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,自居戎职,特负将材,及领藩维,尤积时望;
嘉州防禦使光美雄俊老成,修身乐善,嘉誉日闻。
乞并行封册,申锡命书。
皇子皇女虽在襁褓者,亦乞下有司许行恩制,此臣之愿也。
臣又闻为宰相者,当举贤能以辅佐天子。
窃以端明殿学士吕馀庆、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,经事霸府,历岁滋深,睹其公忠,诚堪毗倚。
乞授以台司,俾申才用。
太宗论麟太平兴国九年十月癸巳 五代至宋初 · 徐铉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三六
臣等按《春秋传》云:「麇身而有角者麟」。
《瑞应图》云:「麟者仁兽也」。
又云:「麟,王者之嘉瑞」。
《春秋感精符》云:「麟一角者,明海内共一主也」。
伏以陛下道冠百王,庆延万世,睿智顺阴阳之变,圣文昭日月之光,尚从欲以推恩,每好生而布令。
帝功潜运,天意著明,果锡神休,以彰至德,表皇家之大庆,垂青史之鸿猷,而复道在谦光,义形好问,俯从舆议,俾考前经。
谕旨曰:「朕素不崇重符瑞之事」。
此又见大君去华务实之意也。
上天以符瑞彰圣功,圣人以增修答天贶,上下交感,用臻太和。
斯实苍生无疆之福也。
臣等不胜大庆。
太宗乞体貌大臣简略细务淳化二年正月 南唐至宋初 · 张观
 出处:全宋文卷一○三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八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二、《九朝编年备要》卷四、《宋史》卷二七六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一五
臣凭藉光宠,备位风宪,每遇百官起居日分立于庭,司察不如仪者举奏之。
因见陛下天慈优容,多与近臣论政,德音往复,颇亦烦劳。
至于有司职官,承意将顺,簿书丛脞,咸以上闻,岂徒亵渎至尊,实以轻紊国体。
况帝王之道,动则左史书之,言则右史书之,列于缃素,垂为轨范,不可不谨也。
若夫方今之急者,匈奴未灭,边鄙犹耸;
阴阳未序,仓廪犹虚;
淳朴未还,奢风尚炽;
县道未治,逋逃尚多;
刑法未措,禁令犹密;
坠典未复,封祀犹阙。
凡此数者,朝廷之急务也。
诚愿陛下听断之暇,宴息之馀,体貌大臣,与之商榷,使沃心造膝,极意论思,则治体化源,何所不至。
臣又尝读唐史,见贞观初始置崇文馆,命学士耆儒,更直互进。
听朝之隙,则引入内殿,讲论文义,商榷时政,或日旰忘倦,或宵分始罢,书诸信史,垂为不朽。
况陛下左右前后,皆端士伟人,幸望端拱凝旒,回视反听,释寻常之务,养浩然之气
深诏近位,阐扬真风,上为祖宗播无疆之休,下为子孙建不拔之业。
自然成、康、文、景,不独专美于昔时;
尧、舜、禹、汤,自可追踪于今日。
与夫较量金谷,剖析毫釐,以有限之光阴,役无涯之细务者,安可同年而语哉!
太宗封禅第二表太平兴国九年四月 唐末宋初 · 宋琪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、《太宗皇帝实录》卷二九
臣琪等今月八日拜章丹陛,沥恳明庭,叙华夷亿兆之心,述天地神祇之意,乞展告成之礼,聿修帝类之仪,庶耀玄功,式昭盛德。
遽颁明诏,未允丹诚,中外颙颙,莫知所处。
伏惟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,道侔覆载,明并照临,追三五以同符,体阴阳之不测。
而自绍开宝运,光启鸿图,亲驾戎车,自秉武节。
灵旗所指,并汾摧破之威;
文诰所施,东南无负海之固。
此陛下武功震耀之力也。
视朝之暇,靡倦观书;
听政之馀,常闻论道。
酌百王之步骤,尽得英华;
商之质文,皆穷奥妙。
淳化由是丕变,玄功以之孔昭
此陛下文德化成之功也。
若乃万机在念,常切宵衣;
一物疚怀,未尝高枕。
故得刑清讼息,俗阜民和
草木效祥,尽入朱弦之奏;
羽毛荐瑞,皆登清庙之歌。
臣等历观自古受命封禅之君,交三神之欢,接千岁之统,未有如陛下之盛也。
道超轩昊,功冠古今,而尚阙登封之仪,犹稽肆觐之礼,臣等有所未谕也。
伏愿拾谦让之小节,思光大之远图,特诏礼官,申明大典。
遂万国侍祠之愿,谐百灵望幸之心,俾耀寰区,以光简册。
太宗尊号册文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唐末宋初 · 薛居正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二、《宋会要辑稿》礼四九之六(第二册第一四八六页)
皇弟、摄太尉、齐王臣廷美等再拜稽首上言:臣等闻太上立德,不言而至德孔彰;
大道无名,可久则鸿名自至。
亦犹圣人之乘宝运,至公以御瑶图,建立之功既高于万代,居尊之号合冠于百王。
近古以来,徽章宛在。
伏惟皇帝陛下清宁诞圣,融结资华。
玉理殊庭,耸天人之瑞表;
彤云紫电,总王者之祥符
苞九德以在躬,括五行而挺秀。
爰自上天凝命,下武膺期,如瑞日之升中,洪纤毕照,若庆云之在上,品汇皆苏。
诸侯繇是以骏奔,万国于焉而麇至。
乃崇文德,乃炫武功。
乙夜以观书,则权衡周、孔;
乘秋风而教战,则仆御韩、彭。
我武于是惟扬,皇威以之大震。
遂使北戎慕化,疑玉塞以来庭;
东越知归,觐瑶阶而献地。
万里之车书载混,一家之正朔大同
加以圣政惟新,休嘉荐至,九域播《归禾》之颂,三农符望岁之心。
阙里诸生,但伫泥金之礼;
康衢童子,咸諠击壤之谣。
太平之盛业斯隆,大定之丕图永固。
所以藩卫邦伯,不谋而同辞;
文武庭臣,相趋而动色。
咸以为乾刚坤厚,比睿德以何阶;
尧步舜趋,望洪光而靡及。
况属严禋之盛礼,适期茂对于圜灵,若非祖述皇猷,范围帝载,纂鸿庞之懿号,贡焕赫之尊称,则何以显日月之清明,庆地天之交泰?
于是由中及外,同夤协恭,扣紫殿以虔祈,拜彤庭而上请,勤拳恳倒,至于再三。
陛下犹归德于天,推而弗有;
辞不获已,始曰「俞哉」。
光宅中区,大荒诸夏,副万灵之忺戴,允六合之归尊,可不谓之「应运」乎!
握纪承乾,披图御极,体北辰之列象,正南面以垂衣,可不谓之「统天」乎!
「圣」者比二仪之覆载,「明」者法两曜以照临;
化成万物之谓「文」,底定八纮之谓「武」。
合以为号,无得而踰。
臣等不胜大愿,谨奉玉册玉宝,上尊号曰「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」。
伏惟陛下顺高穹之休命,扬景耀之祥光。
明明在位,永永当阳
轶遐龄于轩、昊,掩至化于成、康。
如天不息,万寿无疆。
廷美等诚欢诚忭,顿首顿首,谨言。
太宗尊号册文太平兴国六年十月八日 唐末宋初 · 赵普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三、《宋会要辑稿》礼四九之六(第二册第一四八六页)
太尉、守司徒、兼侍中赵普等再拜稽首上言:臣等闻天本无私,冠三才而为号;
道惟不宰,首四大以垂名。
矧乃皇王受图,天人合契。
应千载会昌之运,遂群生欣戴之心。
傥未极于尊称,谅有亏于古典。
况今皇猷允塞,帝范昭融,当圣德之既升,岂鸿名之可却。
式扬徽烈,斯谓至公。
伏惟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陛下,太极储英,上天凝命。
茂日跻之圣德,允协灵心;
顺天启之休期,丕承帝绪。
自嗣三灵之眷祐,实符万物之讴歌。
惟彼并门,久孤皇化
前朝薄伐,未遂于剪除;
先帝龚行,尚存其芽檗。
及陛下瑶图演庆,革辂亲征。
太阿之灵剑才麾,大卤之坚城遽拔。
三十年之狡穴,自此全平;
八百载之洪基,由兹更盛。
四海之车书既混,一家之正朔大同
允谓宸功,咸钦帝力。
尚或忧勤庶政,兢畏万机。
当秘大殿延英,则惟思纳谏;
及灵台观象,则先议进贤
百职允釐,元功惟叙。
故得民歌治世,俗庆中居,巍巍荡荡,无得而踰。
于是文武百僚,谈睿德于内;
方岳庶尹,咏皇风于外。
至于齯齿鲐背之老,雕题辫发之流,皆愿增舜日之洪光,报尧天之广覆。
若非辉今越古,加莫大之崇名,编玉篆金,献居尊之懿号,则何以显君亲之至德,表臣子之深诚?
中外周寅,表章三上。
陛下仪天运德,法地流谦,稽乎允恭,期于克谨;
辞不获已,乃屈己以俞之
夫经纬乾坤,范围轩皞。
蹈百王之茂躅,淹三代之英声,可不谓之「睿文」乎?
力殄并汾,德柔吴越,混寰区而敷大化,谒郊庙以献成功,可不谓之「英武」乎?
道合穹旻,功侔造化,迈重华之浚哲,轶唐帝之文思,可不谓之「大圣」乎?
鉴并轩台,明通羲《易》,达四聪于广听,览万象于重瞳,可不谓之「至明」乎?
尊祖所以配天,备物于焉飨帝,蒸蒸之德,上格于圜灵,翼翼之心,亟行其昭事,可不谓之「广孝」乎?
臣等不胜大愿,谨奉玉册玉宝,上尊号曰「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」。
伏惟陛下顺亿兆之情,享三五之名。
法天之大,如日之明。
广春台而熙庶汇,开寿域以泰群生。
乾坤在宥,业业持盈。
千龄万祀,永保亨贞。
等诚欢诚愿,顿首顿首,谨言。
太宗伐燕疏雍熙三年五月 唐末宋初 · 赵普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三
武胜军节度使赵普
右,臣自二月中,伏睹忽降使臣,差般粮草。
及详敕命,知取幽州
既奉指挥,寻行科配,非时举动,莫测因由。
尔后虽听捷音,未闻成事。
稍稽剋复,俄及炎蒸。
飞刍挽粟以犹繁,擐甲持戈而未已,民疲师老,渐恐有之。
臣自此月以来,转增疑虑。
潜思陛下万几在念,百姓为心,圣略神功,举无遗算。
至于今平收浙右,力取河东,垂后代之英奇,雪前朝之愤气,四海咸归于掌握,十年时致于雍熙。
唯彼蕃戎,岂为敌对,迁徙鸟举,自古难得制之。
前代圣帝明王,无不置于化外,任其追逐水草,皆以禽兽畜之,此际官家何须挂意?
必是有人扶同谄佞,诳惑聪明,因举不急之兵,稍涉无名之议。
非论曲直,但觉淹延,将成六月之征,颇有千金之费。
以兹忖度,深抱忧虞。
窃念臣虽寡智谋,粗亲坟典,千古兴亡之理,得自简编,百王善恶之徵,闻于经史。
其间祸淫福善,莫不如影随形,焕若丹青,明如日月,尝为大训,历代宝之。
臣读《史记》,见汉武帝时主父偃、徐乐、严安辈所上长书,及唐玄宗时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,可以坐销患害,立致升平。
惟虑至尊未能留意,医时救弊,无出于斯。
又闻前事为后事之师,古人是今人之则,据其年代,虽即不同,量彼是非,必然无异。
辄思抄录,专具进呈,伏望圣慈,特垂披览。
谨具逐件如后云云。
伏念臣谬以庸材,叨居显位,幸遇千年之运,深承二圣之知。
从白屋而上青霄,非由智略;
出卑僚而登极位,只是遭逢。
恩私何啻于车鱼,报效不如于犬马。
粗怀性识,尝积惊惶。
所恨者齿发衰残,精神减耗,既不能献谋阙下,又不能效命军前。
惟有微诚,书章上奏。
今者伏自朝廷大兴禁旅,远伐山戎
驱百万户之生灵,咸当辇运,致数十州之地土,半失耕桑,则何异为鼷鼠而发机,将明珠而弹雀?
所得者少,所失者多。
只于得少之中,犹难入手;
更向失多之外,别有关心。
前未见于便宜,可垂兴于详酌。
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,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理贵变通,情无拘执。
故前书所谓事久则虑易,兵久则变生。
臣之愚诚,深惧于此。
秦始皇之拒谏,终累子孙;
汉武帝之回心,转延宗社。
如或迟晚,恐失机宜。
而况旬朔之间,便为七月,窃虑内地先困,边廷早凉,北狄则弓硬马肥,转难擒制,中国则民疲师老,应误指呼。
臣今独兴沮众之言,深负弥天之过,辄陈狂瞽,抑有其由。
窃以暮景残光,能馀几日,酬恩报义,正在今时。
恐劳宵旰之忧,宁避僭踰之罪?
希圣听,早议抽军。
聊为一纵之谋,别有万全之策。
伏望皇帝陛下安和寝膳,惠养疲羸,长令外户不扃,永使边烽罢警,自然殊方慕化,率土归仁
既四夷以来王,料契丹而安往?
又何必劳民动众,卖犊买刀
有道之事易行,无为之功最大,如斯吊伐,是谓万全。
臣又窃料陛下非次兴兵,恐因偏听,其奈人多献佞,事欠防微。
大凡小辈,各务身谋,谁思国计?
承宣问,皆不食言;
尽解欺君,尝忧败事。
得之则奸邪获利,失之则社稷怀忧。
昨者直取幽州,未审谁为谋者?
必无成算,俱是诳言。
其于虚实之间,此际总应彰露。
臣既不知头主,无以指射姓名,伏望官家寻其尤者,特正奸人之罪,免伤圣主之明。
所贵诈伪悛心,忠臣尽力,共畏三千之法,同坚八百之基。
臣于此时,欲吐肺肝,先寒毛发,惊疑犹豫,数日沉思。
又念往哲临终,尚能尸谏,微臣未死,争忍面谀?
明知逆耳之言,不是全身之计,但缘恩同卵翼,命直鸿毛,将酬国士之知,岂比众人之报。
投荒弃市,甘当此日之诛;
窃禄偷安,不造来生之业。
惟祈圣明,特赐察量。
更存细微,别具劄子。
冒犯冕旒,臣无任倾心沥恳,忧国忘家,涕泗徬徨,激切屏营之至(《邵氏闻见录》卷六,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点校本。又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七,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,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一二九,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二三○,《右编》卷三三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戎政典卷一三。)
太宗伐燕劄子雍熙三年五月 唐末宋初 · 赵普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三、《邵氏闻见录》卷六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七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一二九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二三○、《右编》卷三三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戎政典卷一三
臣滥守藩方,聊知稼穑。
窃见当州管界,承前多是荒凉,户小民贫,程遥路僻。
量其境土,五县中四县居山;
验彼人家,三分内二分是客。
昨来差配,甚觉艰辛。
伏缘在此直至莫州,来往四千馀里,或是无丁有税,须至雇人般粮。
每㪷雇召之资贱者不下五百,元配二万石数,约破十万贯钱。
直如本户自行,费用无多。
所较乃是二万家之贫户,出此十万贯之见钱,所以典卖牛,十间六七;
其间兼有鬻男女者,亦有弃性命者。
仍加善诱,偶副严期。
自从起发,去来已及八十馀日。
近知内有人户,衷私却到乡村,皆云装运军粮,未有送纳去处,缘无口食,再般盘缠。
虽不辨其真虚,又难行于审覆。
访闻街坊窃议,前后说得多般,称被契丹围却军都,兼被劫却粮草,及令寻勘,皆却隐藏。
盖缘臣无以知军前事宜,只听得外面消息。
况九重密事,应不泄于朝堂,奈何百姓流言,已相传于道路,详其住滞,必有艰难。
伏乞圣慈,早令停罢,更或迟久,转费粮储
潜思今日人情,不可再行差配;
如或再行徭役,决定广有逃移。
假令收下幽州,边境转广,干戈未息,忽然生事,未见理长。
必因有僭滥之徒,奸邪之党,但说契丹时逢幼主,地有灾星,以此为词,曲中圣旨。
殊不知蕃戎上下,幽州各致其生涯;
土宿照临,外处不可以征讨。
若彼能同众意,纵幼主以难轻;
不顺群情,无灾星而亦败。
诚宜守道,事贵无私,如乐祸以求功,窃虑得之而不武。
此盖两省少直言之士,灵台无有艺之人。
而况补阙、拾遗,合专司于规谏,天文、历算,须预定以吉凶,成兹误失之由,各负疏遗之罪。
若无愆责,何戒后来?
一、臣缘久居近职,备见人情,至于后殿三班,前朝百辟,文武虽异,是非略同。
才奉委差,便思侥倖,虽询利害,各避嫌疑。
而况毁誉生心,贪求恣意,扶同狂妄,率以为常。
其间久历事者,明知而佯作不知,初为官者,不会而仍兼诈狯,多非允当,少得纯良。
而又凡关宣敕委差,便是帝王心腹,方资视听,切要精详,就中用军不同,閒事必料。
曾使沿边相度,往返参详,不知能有几人应得当时言语。
如今比较,并见真虚。
乞诛罔上之辈流,便作抽军之题目。
自此则潜消媚佞,免误朝廷,唯此区分,以为激劝。
唯有勾抽,不同举发,一则我无斗志,一则彼有雠心。
而况契丹怀禽兽之心,恃胡马之力,垂慈恕舍,却虑追奔,须作堤防,免输奸便。
伏乞皇帝陛下密授成算,遐宣睿谋。
但令硬弩长枪,周施禦捍,前歌后舞,小作程途,纵逼交锋,何忧乏力?
只应信宿,寻达城池,便可使战士解鞍,且作防边之旅;
耕夫归舍,重为乐业之人。
是知多难兴王,已垂芳于往昔;
从谏则圣,宜颂美于当今。
此事既行,天下幸甚。
一、臣今将本末,细巨敷陈。
尝思发迹之由,实有殊尝之幸,其于际遇,近代无伦。
伏自宣祖皇帝滁州不安之时,臣蒙召入卧内;
昭宪太后在宅寝疾之日,陛下唤至床前。
念以倾心,皆曾执手,温存抚谕,不异家人。
惟怀竭节尽忠,以至变家为国,惭亏德望,有此遭逢。
先皇开创之初,寻居密地
陛下纂承之后,再入中书
蒙二圣之深知,当两朝之大用,不惟此世,应系前生。
礼虽限于君臣,恩实同于骨肉,是以凡关启沃,罔避危亡。
盖缘每认陛下本是天人,暂来人世,是以生知福业,性禀仁慈。
潜闻内里看经,盘中戒肉。
今者愿忍一朝之忿,常隆万劫之因。
如或未止干戈,必恐渐多杀害。
即因民愁未定,战势方摇,仍于梦幻之中,大作烦劳之事。
是何微类,误我至尊!
乞明验于奸人,愿不容于首恶。
兴言及此,涕泪交流。
又念臣虽寡智谋,实同荣辱,都缘意切,不觉辞烦。
冒犯宸严,不胜战越。
太宗哀册文至道三年十月 唐末宋初 · 吕端
 出处:全宋文卷五八、《宋会要辑稿》礼二九之一四(第二册第一○七○页)、《宋大诏令集》卷一○
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崩于万岁殿,旋殡于殿之西阶
粤以十月十八日迁座于永熙陵,礼也。
初启攒涂,夙陈备物。
万国来庭,千官执綍。
残月耀于素帷,朔吹生于玄律。
列天仗以启行,整宫车而将出。
孝子嗣皇帝臣祯仁孝纯至,创钜滋深,攀号遣奠,恻怛尧心。
感血泪以交坠,若哀忧之弗任。
乃命宰执,奉扬德音。
词曰:
五代已还,战争交起。
上天眷命,与民更始。
皇宋肇基,诞膺繁祉。
我后重熙,继天养理。
将泰黎元,先制奸宄。
恢张睿略,震耀武功。
柔怀越徼,亲殄并戎。
四夷奉贽,八表承风。
神化天下,鉴清域中。
声教遐被,车书大同。
而犹亲览万机,焦劳庶政。
辨论官材,勤恤民病。
爰念刑章,实悬人命。
务尽哀矜,必惟公正
九服归仁,百灵助圣。
雨霈皇恩,风宣时令。
文武万品,提封四方。
一夫之不获,一士之所长,必从拯济,亟示明扬。
天覆地载,礼具乐张。
一耕帝籍,五郊上苍。
丰年荐瑞,群物效祥。
多能天纵,圣德日新。
飞翰延阁,横经上庠
草隶垂于世范,歌词播于乐章。
学究天人之际,文腾日月之光。
神功不宰,圣智无方。
高视前古,耀映百王。
将欲登封岱岳布政明堂。
爽怡神于姑射,俄寝疾于未央。
荆山之铸鼎,往苍梧而陟方。
呜呼哀哉!
君临二纪,泽浸四维。
天崩杞国,日坠崦嵫。
缀衣在御,脱屣如遗。
导凭几之顾命,抱遗弓而涕洟。
鸟耘增感,龙去难追。
万姓摧心,徒行号而巷哭;
三辰失色,竞雨泣而风悲。
当华渚之诞月,是辒辌之去时。
呜呼哀哉!
见同轨之咸臻,诉上玄而永诀。
双阙展仪,六飞就列。
旌旐蔽空而色惨,箫笳拂天而韵咽。
照鹭翿兮寒日悠扬,飘凤翣兮哀飙凄切。
呜呼哀哉!
荐牺樽兮已毕,严龙輴而下来。
出清禁兮顾慕,临驰道兮徘徊。
莫睹冕旒于秘殿,空送冠剑于夜台。
宸仪肃肃兮想如在,仙驭遥遥兮去不回。
呜呼哀哉!
势接高峰,地连洛宅。
萧萧陵邑兮草木寒,寂寂寝园兮霜露白。
才停灵驾兮万邦归,一掩玄扉兮千古隔。
惟赫赫宝图,巍巍睿德。
至王道之一平,布皇猷而四塞。
垂万叶之耿光,亘百代而为则。
呜呼哀哉!
太宗皇帝谥议至道三年六月七日 唐末宋初 · 宋白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九、《太宗皇帝实录》卷八○、《太常因革礼》卷八九、《宋会要辑稿》礼二九之一○(第二册第一○六八页)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臣闻明一合道曰皇,德象天地曰帝。
聪明文思,行也;
尧舜禹汤,谥也。
王者膺图受历,应天顺人,美盛德而试诸难,腾英声而节一惠。
生有尊号,终受大名,垂诸简编,如揭日月。
伏惟大行皇帝允恭克让,豁达神武
千年诞圣,彤云紫气之祥;
五行钟秀,日角龙颜之表。
纯孝因心,奉宣祖而尊严父;
雍睦悌长,翊太祖以肇兴王。
始者姬室下衰,梁王在位,讴歌狱讼,去周归宋。
王于出征,帝亦言迈,三灵改卜,百姓与能。
陈桥有切谏之言,京邑无敚𭤑之患。
市不易肆,遂登皇极:佐圣之功大也。
乃荒鲁邦,乃建元侯,内总熊罴,肃清禁卫。
龙潜邸第,晦九五之迹;
凤德尹京,洽亿兆之心。
洎奄有四海,为天下君,大宝曰位,其命维新。
改元太平,符守文之代;
于铄军政,叶下武之时:应运之期至也。
蕞尔汾晋,结援林胡,逆节乱常,两朝三纪,劳人动众,坚不可拔。
帝赫斯怒,定议亲征。
矢石齐攻,金汤不守,折铁易于摧枯,渠魁倏已衔璧。
与民更始,惠如春阳,本封晋王,终定厥土:受天之命光也。
漳泉入觐,混同文轨;
杭越献地,一统寰区。
无思不服,无远弗届。
占城于阗之封,大食、宾同之国,献琛奉贽,府无虚月;
白鹦、紫鹊之异,神麟、丹凤之灵,嘉禾连理,史不绝书:中孚之信及也。
经纬天地,克定祸乱,政之大者,必躬亲之。
高台讲武,临轩选士,英儒赡闻之鸿博,骨腾肉飞之俊杰,天下英雄,落吾彀中。
升之峻级,待以清华,不十数年,有登廊庙而定疆埸者:知臣之鉴精也。
幽有鬼神,明有礼乐,坠典聿修,无文咸秩。
五展南郊之仪,一议东封之礼,藉田劝农,御楼肆赦。
释老之教,崇奉为先,名山大川,灵踪胜境,仁祠仙宇,经之营之:致恭之诚广也。
求贤审官,化民成俗,为政以德,惟刑恤哉。
置详刑之曹,下考课之令,菅蒯不弃,泾渭分流。
时无遗才,吏皆守法,兴废继绝,矜孤振寡,视民如子,使无盗乎。
水旱思艰食为忧,幽遐念吁天无所,增加使额,勤恤人隐:纳隍之言远也。
俯仰山谷,详延隐沦。
修史氏之职,改班秩之称。
著治化之书,贞观之风也;
纪他山之石,开元之事也。
弧矢以威天下,善射通神;
药石以救齐人,仙方填委。
乐正雅颂,无相夺伦。
太学以谈经,召儒臣而侍读
卑宫室则斲雕为朴,减尊称则法天崇道。
检以登闻,升便殿而崇政。
立储定社稷之本,清心希大庭之妙:治世之规备也。
在宥天下,二十有二年王泽深矣,机务详矣,臣下之归尊至矣,黎氓之受赐多矣。
书契以无伦,尽帝王之能事。
还淳返古,如指诸掌;
泥金检玉,方卜遐期。
而鼎成龙至,圣驾上仙,万方缟素,九域遏密。
下臣奉诏,拟议徽烈,丕扬耿光。
追惟古始,巢燧之际,载籍未备;
神黄已还,声明有章。
若乃兼商周之质文,总唐汉之雄盛,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,叙全功与全德,实映后而辉前也。
旁稽礼文,恭案谥典,应变无方,不疾而速,得不谓之「神」乎!
施为于民,财成万物,得不谓之「圣」乎!
万邦作宪,帝德运广,得不谓之「文」乎!
保大定功,奄有九域,得不谓之「武」乎!
「太」法太初,前志谓「太上立德」;
「宗」以宗德,《礼》经有「宗祀配天」。
惟千龄应运之君,为百代不迁之主。
请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
郊祀太宗配享册文十一月六日 南宋 · 周必大
 出处:全宋文卷五○三九、《玉堂类稿》卷一六、《中兴礼书》卷三二
伏以天祚炎德,二后受之。
丕承文谟,无竞武烈
积善垂裕,逮于冲𦕈。
仲冬日至,习岁维祥。
言登郊丘,于荐牲玉。
齐明内竭,礼乐外举。
神祇来格,陟配在上。
既右伊嘏,永言保之。
郊祀太宗配享册文十一月十二日 南宋 · 周必大
 出处:全宋文卷五○三九、《玉堂类稿》卷一六
伏以资生资始,覆载难名;
丕显丕承,谟烈可纪。
于乎二后,肇造我家。
中坛合祀,久矣并侑。
兹迎日至,载蒇上仪。
金石昭融,牺牲博硕。
神哉虞亿,是飨是宜。
垂休无穷,以介景福。
谨以制币牺齐,粢盛庶品,备成熙事,侑神作主。
尚飨!
太宗皇帝急就章1063年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三九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九 创作地点: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上清宫
轼近至终南太平宫,得观三圣遗迹,有太宗书《急就章》一卷,为妙绝。
自古英主少有不工书。
鲁君之宋,呼于垤泽之门,守者曰:「非吾君也,何其声之似我君也」?
轼于书亦云。
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1089年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四○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九、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九五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字学典卷七八、《佩文斋书画谱》卷六八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日行于天,委照万物之上,光气所及,或流为庆云,结为丹砂,初岂有意哉!
太宗皇帝以武功定祸乱,以文德致太平,天纵之能,溢于笔墨,摛藻尺素之上,弄翰团扇之中,散流人间者几何矣。
而三槐王氏,得之为多,子孙世守之,遂为希代之宝。
正之孙、懿敏之子奥,出以示,臣轼敬拜手稽首书其后。
太宗皇帝御书历子1089年4月19日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四○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九、《佩文斋书画谱》卷六八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京朝官中选三十人充知州,而赐以御书历子,臣得此可以为荣矣。
审官任其事,盖犹有古者选部激浊扬清之风也。
太宗皇帝钱若水之深,若水亦自信不疑,则三十人者独获此赐,其能使人心服而无疑乎?
元祐四年四月十九日龙图阁直学士臣轼书。
太宗应诏论火灾雍熙元年八月 北宋 · 田锡
 出处:全宋文卷八四、《咸平集》卷一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三七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五、《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》卷四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二九八 创作地点: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
臣伏念臣才谋不迨于古人,职次忝居于谏省,敢不常思补报,用答休明?
六年九月十三日诣阁上书,昧死言事。
陛下于是下御札,俾人直谏;
降敕书,奖臣敢言。
七年十二月十四日,又再上奏疏入递,而不知达与未达;
直言虽求用,而不知行与未行。
今日陛下有所因,方渴闻至言;
有所为,方切待直谏。
引咎自戒,修德弥新。
臣谓责在近臣,而不在圣躬;
罪在臣辈,而不在陛下。
近日陛下有朝令夕改之事,由制敕所行,时有未当,而无人封駮者,给事中之过也。
给事中若任得其人,制敕若许之封駮,则所下之敕无不当,所行之事无不精。
事无不精,则垂为典彝;
敕无不当,则编为格式
岂有朝令夕改之弊,岂有不精不当之虞也?
臣又见陛下有舍近谋远之事,由言动所为,未合至理,而无人敢谏诤者,是左右拾遗、补阙之过也。
今遗、补是侍从之臣,而不得在左右;
职分当献替之事,而未有上封章。
自此国家举事有不便于时,遗、补不敢谏;
朝廷法令有不合于道,遗、补不敢言。
加以时久升平,天下混一,致陛下谓升平自得,资陛下以功业自多。
日迁月移,浸成圣性;
左取右奉,无非睿谋。
所以陛下出一言,乃以谓汤武可偕;
陛下行一事,乃以谓尧舜可继。
自缵大位,于今九年,四方虽宁,万国虽静,然刑罚未甚措,水旱未甚调。
陛下谓之太平,谁敢不谓之太平?
陛下谓之至理,谁敢不谓之至理?
方欲为民求福,报天之功,有事于太山,展礼于上帝。
人谋虽克,天意未从。
火于禁中,将觉悟于英主;
诏下海内,遂布告于舆人。
近臣闻陛下感悟之言,宁不惕厉;
谏官阅陛下忧勤之诏,谁不彷徨。
臣所以谓过在近臣,不在圣躬;
罪在谏官,不在陛下。
臣死罪死罪。
然臣两度上疏,而陛下不用一二;
今臣在外,而陛下委之以分忧。
碌碌随众,忧旷遗之靡暇;
皇皇有志,思谏诤之未能。
今幸天启圣心,神赞皇运,感陛下虚伫待犯颜之谏,致陛下专精求逆耳之言。
臣是以再罄愚衷,复伸鄙见。
臣所谓陛下有朝令夕改者,试举其一二以明之:置而寻废者,农师也;
禁而不严者,车服也。
臣所谓陛下有舍近谋远者,试举其一二以明之:宰相不得用人,而委员外郎差遣
近臣专受责,而令录封章也。
自此章奏必多,听用必广;
听用既广,则条制必繁;
条制既繁,则依从者少;
既依从者少,则是法令不行;
法令不行,则由规画未当。
有如前年敕下,令邻近州府互差司理判官
至今年敕下,却令本州仍旧差置。
又如前年敕下,应征科官吏,限前得了即与超升,限外未了即当降黜。
即不以县有大小之分,税有难易之征,土田沃瘠之不同,岁时丰稔之不等,风俗勤惰之各异,官吏能否之各殊,而一概以程限所拘,一例以升降为定。
自后未闻限外欠者降一官,限前了者升一人。
此无乃垂之空言,示之寡信?
乞今后凡有所奏,或有所陈,幸陛下察而审之,令大臣议而行之。
盖臣下言之则谓封章,陛下行之则出为法令;
法令可简而不可使繁,制度可永而不可屡变。
变易不定,是彰思虑之不精;
繁多难依,是令手足之无措也。
尚书》曰「临下以简」,又曰「得师者王」。
宰臣若贤,愿陛下信而用之;
宰臣非贤,愿陛下择可用而任之。
何以置之为具臣,而疑之若众人也?
百官若举其职,愿陛下听而用之;
百官未称其职,愿陛下量其才而用之。
何以置之为备员,而待之若冗秩也?
臣谓百职若举,则万事从而自理;
百官未修,则万务从而亦隳。
必若任而疑之,则上下非一心;
疑而用之,则君臣非一体。
何则?
疑能生谤,谤能生疑。
疑从谤生,则父子之道或偶亏于慈孝;
谤因疑起,则君臣之际或变成于怨尤。
魏文侯焚谤书,陛下固当知之;
令狐楚有《辨谤论》,陛下时宜览之。
若然则保得臣下始终,全得君上恩宠,方谓君为元首,臣作股肱也。
太宗答诏论边事端拱二年正月 北宋 · 田锡
 出处:全宋文卷八四、《咸平集》卷一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一二九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○、《九朝编年备要》卷四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三二二、《右编》卷三七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一四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臣伏睹今月十一日御札,宣示内外文武臣僚,以北鄙多虞,戎人为患,延伫良策,降谕德音,询禦侮之嘉谋,问安边之远略,俾悉陈于异见,将择用其所言。
臣之颛愚,岂足上副宸衷;
臣之狂直,敢不罄尽鄙怀。
傥扬纳可裨于事宜,则明圣不罪于狂瞽。
臣每读史传,详观古来戎狄骚边,乃是常事,朝廷设备自有常规。
举其大略而言之,不过训练师徒,选择将帅
广增蓄备,多置屯田;
严其池城,明于斥堠
谨于烽火,利其甲兵;
行间谍以离狄心,禁侵扰以怠敌意;
待彼羸弱,因势取之,候其宾服,以德绥之。
此皆方策备陈,采择可用也。
舍此则未见禦戎之术,用此则在知临事之宜。
兵机则不可定谋,边议则须依古制。
今具条奏,惟陛下择而行之。
一、今之禦戎,无先于选将帅
既得将帅,请委任责成,不必降之以阵图,不须授之以方略,自然因机设变,观衅制宜,以此无不成功,以是无不破敌。
昔汉之西羌犯塞,攻城邑,杀长吏
赵充国年七十矣,上使邴吉问曰:「谁可为将」?
充国对曰:「无踰老臣」。
以是言之,则请宰臣已下,各举堪为将帅者;
又令宿旧武臣素有闻望者,亦令自举,然后陛下详择而用之。
赵充国既为将,宣帝遣问曰:「将军度羌虏如何,当用几人」?
充国曰:「百闻不如一见,兵难豫度,臣愿驰至金城,图上方略
然羌戎逆天背叛,灭亡不久,愿陛下以属老臣,勿以为忧」。
以是言之,昔充国为老将,尚谓百闻不如一见;
况今委任将帅,而每事欲从中降诏,授以方略,或赐与阵图,依从则有未合宜,专断则是违上旨。
以此制胜,未见其长。
伏乞速命宰臣,令举良将,及令素有闻望宿旧武臣,自举其能,及举所知者也。
一、将帅行恩信,恤士卒,必丰财货,方得士心。
赵奢为将,所得王之赏赐,尽与军吏。
李牧为将,军市之租,皆用享士卒。
魏尚守云中,其军市租尽以给士卒,出私养钱享宾客军吏,是以匈奴不近云中之塞。
今国家所命将帅,虽古今异宜,凡有给赐,今则谁敢效古?
散家财,赏士卒,去吝啬,有几何人哉?
若以年年供亿挽运,老师费财,曷若厚给将帅,使之赏用也?
又闻近侯伯亦有厅直三五十人习骑射,为心腹。
每出入阵敌,得以厅直随身,翼卫主帅
后来不敢养置。
昨来杨业陷阵,访闻亦是无自己腹心从人,护助捍禦,以致为狄之所获。
今虽时异事殊,然废置利害,亦须询访行之。
一、今之禦戎,以沿边诸郡有勇智者命为刺史,委之自用方略,警急利便,事讫方奏。
使人人各尽其才术,此必为陛下各立殊勋,控制侵侮。
后汉郭伋渔阳太守,时匈奴数抄郡界,边境苦之。
乃整饬士马,设攻守之略,匈奴畏惮,不敢入塞,人得安
在职五岁,户口增倍。
张堪骑都尉,破匈奴于高柳,拜渔阳太守
捕系奸猾,赏罚必信,人皆乐为用。
匈奴以万骑入渔阳乃率数千骑奔击,大破之,郡界以静。
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馀顷,劝人耕种,以致丰富,百姓歌之
视事八年,匈奴不敢犯塞。
以此言之,则沿边诸郡,请令择有智勇者为刺史,必副陛下之忧寄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更在悦取军情。
凡经拣退,尚堪力役者,却与元本料钱;
其殁阵及守戍死亡兵士,所有在营老幼,宜矜悯优恤,或给赐,令各存活,勿使寒饥,无所归向,又不可取充洒扫裁缝之隶。
其次,拣中新招到军,虽稍有身首人才,未宜便令管辖旧人。
须是经历行阵,稍知军伍次第,微有劳效者,方令充节员,所贵已下亦各甘心,兼易为驱使。
若曾有功劳,未得优赏者,即乞别作名目,优异酬赏。
臣未知朝廷府库钱帛之大数,亦不知国家支费用度之众寡,若陛下省罢塔庙之费耗,回充军旅之赏给,则孰不革其怨心,孰不致其死力?
若是破敌,必副陛下平戎之心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亦宜别设条例,等第立赏。
若得一保垒,或复一障亭,与某官,与若干赏。
赏不逾时,必诚必信;
条例不烦,令军中晓会。
此必有果敢智谋之士,副陛下之立赏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又宜以重赏,召募敢死之士。
仍以古来选士之科以取士,卒亦于军中择取。
应得选士之条目,今举其六七,更可详酌增损。
且据兵书言之:取曾习韬钤者;
有谋画者;
又取能知敌情伪者;
取能知山川险易、径路迂直者;
取强力过人,能斩虏搴旗者;
又取往复数百里,不及暮至者;
又取能破格舒钩,或负数百斤、行五十步者;
又取趫捷若飞,能逾堑垒,出入无形,堪窥觇者。
各区别技能,置立部分,以副将帅之指使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外则委任将帅,内则询谋宰臣
行一事必使宰臣知之,出一诏必宰臣议之。
臣闻前年出师向北,命曹彬以下欲取幽州,是侯利用、贺令图之辈误惑圣聪,陈谋画策,而宰臣昉等不知。
去年招置义军,刺配军分,宰相普等亦不知之。
岂有议边陲,发师旅,而宰相不与闻?
宰相非才,何不罢免?
宰相可任,何不询谋?
宰相普三入中书,再出蕃镇,重望硕德,元老大臣,人所具瞻,事无不历。
乞陛下以军旅之事,机密之谋,悉与筹量,尽其规画。
此乃国体,君父至公。
臣闻偏信生奸,独任成乱。
侯利用、贺令图等既误陛下机宜于前,无令似侯利用、贺令图者复误陛下机宜于后。
伏乞陛下一一与宰臣谋议,事事与宰臣商量,悔自前独断之明,用今后公共之理,则事无不允当,下无不尽忠。
则大臣之间,足以副陛下忧勤之旨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凡召发兵士,或储般粮草,亦宜谨静,勿使喧烦。
臣窃闻去年于户税上折科马草,及官中和买当买纳未足之间,即有使臣催督,贫下户妇女有行科校者。
又闻汴河乾浅,遂分南河水添注汴河,以待漕运。
国家计度何在,而临时一至于此!
辇毂之下,岂无外国谍人?
臣即不知国家见在军储支得几年。
若是无九年之粮,实为无备;
若是无三年之粮,实为窘急。
若不窘急,则何以科校妇女而纳草、添注河水而待漕运也。
一、今之禦戎,在乎辨边上奏报之虚实,察左右蒙蔽之有无。
奏失利则未必尽言,报大捷则不足深信。
陛下未当信而先信,陛下本欲知而未知,如此何以料安危,如此何以策成败?
安危成败之理,乞陛下详而察之。
一、今之禦戎,无先用谍。
兵书曰:事莫密于间,赏莫重于间。
狄中自有诸国,未审陛下曾探得凡有几国否?
几国与匈奴为仇?
若悉知之,可以用重赏行间谍;
间谍若行,则夷狄自乱;
夷狄自乱,则边鄙自宁。
李靖用间破突厥,心腹之人自离贰也,书在唐史,其事可知。
今募能往绝域,斗乱蕃部,使交相侵害,如汉之陈汤傅介子之流,则不劳师徒,自然归化
此可以缓陛下忧边之心也。
其馀谨烽火,明斥堠,亦可以依古法,为警备。
《赵充国传》曰:「五星出东方,中国大利,蛮夷大败;
太白出高,用兵深入,敢战者吉」。
虽天道远而难知,然昭昭垂象纬者,为陛下言兵之利害也。
一、今国家富有天下,精卒利兵,计有百万,然无将帅为陛下治兵。
吴起为将,为士卒吮痈。
霍去病为将,汉帝欲为治第,去病曰:「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」!
窦婴为将,得所赐金千斤,陈于庑下,军吏过者辄量取为用。
未喻陛下以今之将帅,如吴起、霍去病否?
若以臣所见,则将帅必无其人。
何以知之?
将帅肯为士卒吮痈乎?
若赐第宅,肯不要乎?
将帅非材,即无威名,何以使匈奴望风而惧?
今有居显位,食厚禄,为国之谋即不足,奉身之谋即有馀,何以副陛下致太平之心,何以致陛下成清净之理?
然以臣所见,凡小小公事,不劳陛下一一用心。
若以社稷之大计,为子孙之远图,则在乎举大略,求将相帝王之大体也。
设如人欲理身,先理心,心无邪则身自正;
欲理外,先理内,内既理则外自安。
臣谓边上动,由朝廷动之;
边上静,由朝廷静之。
任贤相于内,则百职举而纪纲振;
委良将于外,则四夷静而边鄙安。
臣之愚衷,备于此矣。
已然之患,既陛下遍访直言;
未然之虞,乞陛下常切留意。
一、已上条奏,悉是国家已然之事,所以劳陛下谋及卿士,询于刍荛,凡百臣僚,悉陈所见。
然臣谓国家复有未然之事,得不为陛下言之,得不为陛下忧之?
今戎主一姥而已,用黠虏为谋主,颇有轻中国之志,今春夏必渐退,秋冬必复来。
制之禦之,惟在前所筹数事而已。
若将来狄人禦之而不去,边境备之而未宁,加以匈奴间谍于西蕃,汉家未断其右臂,即秦、陇千里之外,瓜、沙玉关之西,恐非国家之所有。
万一兵歉相仍,寇盗多,此时何以谋之?
此时何以禦之?
圣人不能不灾,而能禦灾。
今陛下圣德合天,三边无虞,万里晏然,居安思危之计,得不由未然之事而预防之?
此亦禦戎之远意也。
右臣备位掖垣,忝司诰命,祗奉睿旨,俾陈方略
昧于时事,思虑不精;
然于狂愚,庶或可采。